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思政元素融入在线课堂 课程教学如火如荼

【 发布日期:2020-03-19 】

春风送暖,草长莺飞,始于去年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虽得到有效控制,但目前仍处在防控的关键期。面对严峻的形势,电气工程系积极响应学院号召,以将疫情对课程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为己任,全系上下齐心,携手共建在线课程,用实际行动践行“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春季学期电气工程系线上开设各类专业课程总计64门,其中高职生课程41门,开课58门次,中职生课程23门,开课47门次。自线上开课以来,面对当前因疫情而起的全线“云课堂”,针对课程的不同性质和线上课程教学特点,电气工程系组织各专业教研室成立专业课线上教学团队,迅速展开在线教学研讨,明确线上教学任务。教学管理人员和辅导员紧密合作,及时发布各项信息,耐心细致做好答疑解惑,全力推进在线教学准备工作。专业课教师们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结合疫情防控实际,选择各类软件和直播平台,大胆探索线上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尽力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课堂,构建专业课教学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让专业课课程能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的作用。

电气工程系广大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非常注重细节和情节,讲授的专业课内容有血有肉、循循善诱,充分挖掘科技价值、文化内涵、理想信念、精神品质等育人元素,每一堂专业课都有主题、有思想、有灵魂,引导学生明辨大是非、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视野。教师们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丰富多彩的线上教学方式,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建设线上专业课智慧课堂,以人文融通涵养创新人格和解决复杂专业课技术问题的能力,把枯燥的工科专业课上成“有温度的课”,取得了润物无声的成效,从而实现了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缸明义老师在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正负反馈知识点时,引入了生态系统的实例,当湖泊受到了污染造成鱼类死亡,鱼类尸体腐烂后会进一步加重污染,由于正反馈的作用,随着污染严重,湖水缺氧,藻类等生物的大量繁殖,水质更加恶化,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同时结合当前正在肆虐着神州大地的新冠肺炎事件,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呼吁大家从我做起,关爱自然,善待自然。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以此次疫情为戒,珍爱野生动物为荣,捕食野生动物为耻,为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而努力。在讲解《大型PLC综合技能技术》课程中,引入新闻实例,让学生在困难淬炼中磨砺成长。比如“在新冠肺炎无声的战 “疫”中,防控物资供应紧张,口罩机产业链各环节异常短缺,市场上口罩机更是“一机难求”,为了破解难题,企业加班加点研制口罩机“ 以此加强学生家国情怀,大局观念的教育。接着引出口罩自动生产线将成卷的无纺布,自动切割成口罩的外形,自动叠压后自动焊接耳带,经过消毒等程序包装成品,就是利用PLC等程序控制实现的自动化生产。使学生既感受到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又了解到该门课程的实践意义,激发学习的热情。18级电梯工程技术班同学王前方介绍:在电视上也看到很多企业兼职生产口罩的新闻,深切的感受在疫情之中,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我们在举国之力与疫情赛跑。我非常感动。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原来口罩机的工作流程就是我们学习的PLC程序设计的,这一刻我感受到肩上的重任,学好专业课的含义不仅在于分数,更在于它就是保卫,复兴我们伟大祖国的利器。我们同学也都很受鼓舞,明白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罗家毅老师通过线上课堂为19级五年一贯制的机电专业同学讲解《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授课。课上,罗老师打开了“学习强国”APP中3月11日的一篇关于合肥市瑶海区政务服务中心应用AI智能测温人脸识别仪的实例,“这款设备可以通过识别眼部轮廓让进出人员不用摘口罩也能实现精准的无接触测温,它的核心其实就是一块单片机,与测温、图像等传感器连接后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来执行相应操作。目前咱们马鞍山新开工的建筑工地也在全面实行类似的人脸识别考勤,这些都是单片机在智慧终端的一些典型应用。”通过介绍了解,同学们对单片机技术及应用有了直观生动的认识,对它产生了较浓的学习兴趣,纷纷在平台讨论中分享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单片机的实例。在课程《工业组态与触摸屏技术》网课中,罗老师又提到疫情防控时期,口罩、消毒液等都是非常紧缺的防控物资,以口罩生产自动化线和桶装消毒液的自动称重注液系统为工业对象,详细介绍了触摸屏的功能和应用。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这门课有了新认识,“今天通过了解工业触摸屏在这两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我不仅认识到工业触摸屏是人机交互中的重要体现,同时对工业自动化控制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结合之前的专业学习,这对我以后找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方向性的引导。”18级工业过程自动化班的钱豪同学说。

代忠红老师在近期《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的网络授课中,引入移动测温机器人、移动消毒机器人案例进行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普及卫生防疫知识点和提升同学们的防疫意识。在给同学们讲述移动测温机器人、移动消毒机器人工作原理、应用场合、使用方法及红外测温原理的同时,引发同学们深入思考如何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防疫、科学理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和机器人创新应用讨论。18级工业机器人技术班马壮同学说:通过本次移动测温机器人和消毒机器人的项目案例学习,不仅对特种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及在疾病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有了深入的学习,也拓宽了机器人应用视野,引发了同学一些关于机器人创新型应用的讨论。

在开始课程《传感器技术与应用》网课的时候,很多同学对于传感器缺乏直观的认识。袁传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防“疫”、 战“疫”过程中使用到的一些传感器给大家举例。例如各个小区和公共场所检测人体体温的电子体温计,医学检测中的使用到的CT机、血压检测仪,医学治疗中的各种内窥镜等,在有效控制疫情、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康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人类更有效的抵抗疾病、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传感器就是各种科学仪器的“电五官”。19级电气自动化技术班的黄继昌同学说:“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对于传感器有了直观了解,对于传感器的学习和应用有了好奇心和兴趣。”

计算机语言编程在此次抗疫战斗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大范围使用AI、大数据、云计算对疫情进行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实现了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为取得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史彦老师在讲授《C语言编程》时,通过引入疾控监测预警系统和EMR(电子病历系统)的实例,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高度专业责任感。既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又能更加深入地感知国家防控疫情的硬实力,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加努力学习。

王珍老师在教授钳工技能训练课程中结合本次疫情大量缺乏口罩、防护服等医用卫生用品。利用口罩和医用防护服的生产设备的加工制造的案例,引发学生们的思考,突出社会正在转型变革中对于制造业地位的重要性。加工制造的核心是生产产品的人,要求同学们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赋予大国工匠新的使命,不仅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精湛的技艺和精准的岗位认同,更需要科学、广博的知识和改革、创新的意识。祖国的各项基础建设需要同学们,从而引起同学们热爱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传承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18级机电郑蒲港班学生彭磊说:通过老师阐述的案例,结合本次疫情突出了机电专业的前途无量,语言通俗易懂,案例也贴合实际。也使我们对专业充满信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今后也能通过努力达到大国工匠的水平,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SolidWorks三维软件是市场上对模具的实体造型进行设计加工的主流软件,张艳老师在讲授《SolidWorks三维建模》这门课时,结合疫情中因缺乏口罩等医疗物资,国内有汽车、家电等行业纷纷开始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口罩的生产,显示出中国制造的强大。同样制造业离不开强大的工业设计软件。张老师也提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制造需求且依赖旺盛。制造业产业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激发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提升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

窗体顶端

电气工程系广大教师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味”,引领涤荡着电气工程系学子心灵,激励同学们立鸿鹄志、做追梦人。2019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安振宇同学说:“老师们在专业课上告诉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运用所学技术知识,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我深深感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发奋图强,用实际行动长才干,将来毕业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文/夏兴国 审核/庄锦)